清华大学科学馆
来源:互联网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始建于1917年4月,位于清华大学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由公顺记承建,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

1919年9月,清华大学科学馆建成。1926年秋,清华学校成立物理系并设于科学馆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科学馆已建成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和近代物理5个独立的实验室。1931年,清华大学科学馆内已有各种仪器3000多种,价值6万余元。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第一次年会暨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举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华大学科学馆曾遭到严重破坏,后经修复,基本保持原状。1999年,其仍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属地。清华大学算学系也曾长期设在科学馆。1990年,清华大学科学馆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2001年6月25日,包括清华大学科学馆在内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5年9月,清华大学进行的“科学馆加固和修缮”工程保持了其原有建筑物清水砖墙、瓦屋面、造型檐口、石材勒脚等近代建筑特色的外貌。同时清华大学科学馆也是杨振宁和林家翘两教授回中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及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办公基地。截至2020年3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仍设于清华大学科学馆,杨振宁、聂华桐张首晟等一批科学家在其中工作。

清华大学科学馆主体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文言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主义建筑的元素蕴含其中。科学馆、大礼堂等清华大学校园内早期的主要建筑为清华大学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大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历史沿革

1917年4月,清华大学科学馆始建。1919年9月,清华大学科学馆建成,由公顺记承建,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1926年秋,清华学校成立物理系并设于设于科学馆内,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担任首位系主任。截至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科学馆已建成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和近代物理5个独立的实验室,1931年时,馆内有各种仪器3000多种,价值6万余元。其中有迈克尔逊干涉仪,二极和三极真空管,α、β射线静电计等。以后的几年内又先后建立了X射线、无线电、光学、磁性研究室,,添置了水银抽气器、布拉格分光器、2万高斯强磁场、50毫克镭源等仪器和实验条件。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第一次年会暨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举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华大学科学馆被当做“文革”武斗据点,曾遭到严重破坏,房顶甚至被纵火焚毁。后经修复,基本保持原状。1999年,清华大学科学馆仍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属地。清华算学系也曾较长时间地设在科学馆,培养了陈省身、华罗庚等众多数学家。

1990年,清华大学科学馆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2001年6月25日,清华大学科学馆在内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5年9月,清华大学进行的“科学馆加固和修缮”工程保持了其原有建筑物清水砖墙、瓦屋面、造型檐口、石材勒脚等近代建筑特色的外貌。截至2008年,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和林家翘两教授回中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及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办公基地。

截至2020年3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仍设于清华大学科学馆,杨振宁、聂华桐张首晟等一批科学家在其中工作。

地理位置

清华大学科学馆位于清华大学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清华大学科学馆距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回中国后在清华园的居所800米。

方位布局

清华大学科学馆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材料质地坚固。建馆之初,它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声光热力电全套的物理实验设备,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设备。楼下设有巨型风机,可使全楼空气流畅。

建筑特色

清华大学科学馆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文言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主义建筑的元素蕴含其中。清华大学大学科学馆和大礼堂、图书馆等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

历史趣事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它的门额上用英文撰写着“SCIENCE BVILDING”,不少到过这里的人都认为“BVILDING”一词存在拼写错误,其中“V”应该为“U”。据清华大学有关人士介绍,在建科学馆楼的年代就是这样拼写的,为了尊重历史、保护文物,清华大学近百年来一直沿用了这个按照古体拼写的单词。一部分见过科学馆门额的人建议清华大学应“与时俱进”,将门额上的英文改为字典中的写法“BUILDING”。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家称,在19世纪前的几个世纪时间里,英文中的U和V一直是可以互换使用的。除清华大学科学馆外,国外一些大学校园中也可以看到“BVILDING”的字样。所以,对于清华大学科学馆的建造者来说,这样的拼写并没有错误。

相关事件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逝世。10月18日至24日期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一楼设立了杨振宁缅怀室,接受各界人士吊唁。10月19日上午,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到清华大学科学馆吊唁杨振宁,科学馆门口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

参考资料 >

清华风物之 清华大学科学馆.清华校友总会.2025-10-20

清华科学馆“错误”字母沿用百年 引议论纷纷.科学网.2025-10-20

科学馆与清华物理系.清华大学.2025-10-20

科学馆.清华大学.2025-10-20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中央人民政府.2025-10-21

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今日头条.2025-10-20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