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2025演讲:小米芯片与汽车的战略突破与未来展望

mysmile 新闻资讯 5
雷军2025演讲:小米芯片与汽车的战略突破与未来展望

记者 | 伍洋宇

编辑 | 文姝琪

雷军的年度演讲现已发展成为他个人及小米公司每年必须完成的重要仪式。

2025年具有特殊意义,不仅因为小米迎来创立十五周年庆典,还在产品发布的关键节点上,小米数字系列在实现高端化后首次跳过常规命名,直接推出小米17,旨在全面对标iPhone 17系列。雷军表示,此次更名行动是为了重新宣示小米挑战全球第一的勇气。

本次演讲以“改变”为主题,雷军深入分享了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背后的发展历程。

2020年既是小米启动造芯和造车计划的起点,也是公司创业十周年的转折点。雷军回忆道,团队中许多人感到疲惫,希望暂歇脚步,他对此表示深切理解,“我自己也深感劳累。”

他意识到下一个十年的竞争将更为残酷,因此无法停步。

同时,外界大量质疑声音指责小米为“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只靠营销”,这些批评让雷军承受巨大压力和精神消耗。经过一番挣扎,他决定直面挑战。

在半年时间内,雷军主持了四五十次复盘会议,每次聚集七八名核心成员,讨论持续四五个小时。最终结果众所周知,小米宣布大规模投入底层技术研发,坚定从互联网企业转向硬核科技公司,并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攻关。

“回顾2019年,小米研发投入仅75亿元,因此5年1000亿对当时的小米来说是巨额数字。”但雷军认为,这笔投入的价值在于帮助小米重塑企业基因。

小米玄戒O1芯片正式亮相时,雷军曾解析其发展路径,此次他透露了更多未公开的纠结与艰难时刻。

芯片项目启动后不久,小米遭遇史上首次业绩下滑,2022年营收下降15%,2025年继续下滑3%,这是连创业危机都未曾经历的低谷。内部开始出现质疑声,“继续投入芯片研发,是否会拖垮公司?”

这可能成为关键转折点。此前小米松果在手机SoC芯片自研上受过挫,若再次放弃,小米或失去市场信任,永远错过芯片领域。

转机来自一位高管的观点:从商业角度难以核算这笔账,只能依靠创始人判断。

雷军当即向团队提问:如果现在放弃,十年后小米是会庆幸账上多出几百亿,还是后悔永远失去芯片机会?

这个以终为始的问题挽救了小米造芯项目。

造车故事围绕小米SU7 Ultra征战纽北赛道展开。

目前,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圈速榜上位列第三,量产车排名第19。

雷军回顾小米征战纽北的过程充满波折。受档期和天气影响,团队从2025年10月9日等待至28日,最终抓住唯一一圈机会,SU7 Ultra原型车创下纪录。

本质上,在SU7标准版研发取得突破后启动的Ultra项目,是小米汽车团队更大胆的梦想,对标保时捷。

图片来源:

过去五年,手机高端化、造车和造芯三座大山同时压在这家成立仅十年的公司身上。回顾这三条路径的成果,雷军在发布会前的问答视频中用“我们运气真的很好”概括。但实际上,小米内化了无数细小失败,如履薄冰前行,所幸结果积极。

无论在演讲还是采访中,雷军多次提及外界对小米的误解,这是拥有流量优势的小米所面对的双刃剑,也是过去五年小米努力通过行动和表达扭转的局面。

至此,雷军年度演讲已成为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公共对话,挖掘过去一年乃至几年中个人与集体最闪耀或最晦暗的时刻,细致剖析,构建能够打动消费者、投资人等关注者的企业故事。

这已成为其市场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品牌形象、产品销量、高端化战略等维度紧密相关。

年度演讲结束后,雷军接受媒体采访,再次讨论了对标苹果、高端化战略、国产技术应用、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等重要议题。

以下为采访实录,略作编辑:

媒体:小米最新数字系列从小米16更名为小米17,您提到小米要全面对标iPhone,应如何理解这一点?

雷军:这次从小米16改名小米17引发的反响令我意外。

主要考虑是,小米做手机15年,许多人对其有刻板印象,甚至看法固执,但现在大家需要重新认识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这一代产品力实现跨代升级,我认为与iPhone 17全系列相比,在多方面已实现超越。包括电池技术、屏幕技术,以及五年前就开始应用的VC均热板,还有许多计算和空间堆叠创新。

这是我们敢改名小米17、正面竞争的底气。通过更名行动,我们希望让大众重新认识小米手机,表达挑战世界第一的决心。

媒体:iPhone 17系列发布后市场表现强劲,您对小米17系列有何预期?长期看,国产手机与iPhone的竞争将如何演变?

雷军:苹果是伟大公司,值得我们每家企业深入学习。

这次iPhone 17系列销售火爆,网上评价其进步显著。实话说,在许多技术领域,小米17已领先,这是我们信心来源。

我相信小米17系列销售将超预期,但与苹果的竞争仍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苹果在各方面都投入巨大,我们目前是先突破10个点,再扩展至20个点,逐步覆盖更多领域。

媒体:小米17系列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这种材料端创新是否标志小米供应链自主化进入新阶段?

雷军:五年前我们提出向智能制造和硬核科技公司转型。硬核科技的核心是能力驱动,需要三、五、十年的持续投入才能成功。

中国工业近年进步显著,早期我们擅长应用和场景创新,现在逐步深入零部件、芯片级创新,乃至材料级创新,如红色发光主材是国产公司首次在OLED材料层面突破。

媒体:过去五年,小米从汽车到芯片都聚焦高端,似乎在摆脱中低端产品,这基于何种考量?

雷军:小米15年前创立时,使命是打造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我进入制造业是为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普及。

但五年前,我们发现智能手机已普及,市场进入升级阶段。经反思,我们坚定推行高端化战略,全面对标苹果。

总体而言,五年前我们决心适应时代需求,高端化对科技和设计要求高,推动了以技术为本、大规模研发投入的进程。

媒体:2020年小米高端化从线上发布会开始,面临供应链、销售等难题,回看那是最高难阶段吗?五年过去,高端化挑战如何变化?

雷军:回顾过去五六年,高端化最大压力在2022年,受全球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影响,2022年业绩降15%,2025年续降3%,对公司压力巨大。

高端化初期,首年超预期,让人误以为轻松,但随后陷入低谷再逐步爬升。

包括小米汽车在内,高端化仍有大量经验需时间积累,是曲折前行的过程。

媒体:小米10高端化转型后,份额和ASP一度快速提升,但近几季度国内手机份额稳定,未来三五年小米是否找到智能机增长新路径?

雷军:全球手机市场竞争激烈,难度超汽车行业。

苹果、三星、华为皆是科技巨头,竞争强度高。中国市场更显激烈,六家主要玩家份额平均约15%-16%,轮流领先。

五家同行实力强劲,我深表钦佩,在此压力下,我们早放弃速胜可能。

两年前我提目标:每年稳增1%份额,五年达20%。

小米优势在于时间,我们是长跑型选手,时间越久越强大。

媒体:小米在消费者心中从高性价比转向时尚科技,您如何看待此变化?

雷军:15年前小米定位极客品牌,服务网络发烧友。未料成长迅速,变成大众品牌后我们未充分准备。

五六年前的痛苦源于成长快、外界误解及自身不足。

我们推动高端化,让高端和女性用户认可。以小米汽车为例,近半用户为女性,用户结构巨变,是五年前高端化推动的结果。

媒体:从造车到造芯,团队近年挑战如何促使您和团队产生颠覆性认知转变?

雷军:庆幸小米内部决策文化民主。常激烈争论,我喜此环境,因可减少决策失误。

若我独断推进定制服务,但团队反对有理,全球大众品牌难做好定制服务,易招高端用户批评。

我不认为已说服团队,但小米文化鼓励尝试,只要说明白、风险可控,即可试点。

媒体:小米汽车产能提升进展如何?四季度订单消化达何程度?

雷军:小米汽车工厂自动化率良好。刚公布数据:两月20天内,YU7交付超4万辆。实话离车主需求仍有差距,但我们在努力提升。

小米进入汽车行业至今不足一年半,表现尚可,但离期望差距远。

我告诉团队,高标准是好事,勿总自认新兵。

媒体:9月26日理想I6发布,您与李想关系良好,近期有交流吗?

雷军:谈及与蔚小理关系,我因顺为和小米投资蔚来、小鹏早期,理想虽未投资,但同在北京,合作多,我钦佩理想为新能源车做出的贡献。

我认为大众低估产品定义价值,理想开创大空间增程SUV路径。多家车厂借鉴此路,借此我再次向李想致敬。

标签: 雷军小米战略 雷军回应小米受到质疑 雷军介绍小米17系列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