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为“共享家长”的互助机制在部分社区逐渐流行,有效应对了家长接孩子放学的常见问题。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五岭社区为例,当地通过动员社区资源,由居民轮流担任“共享家长”负责接送,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学业辅导,家长下班后便可顺路接回孩子。这一实践获得了广泛好评,许多网友呼吁将其推广至更多地区。

志愿者在校门口迎接放学学生(图源:九派新闻)
实际上,“共享带娃”模式已在全国多地悄然铺开。部分案例源于邻里之间的自发互助,体现了现实生活催生的“协作智慧”:对于缺乏老人支持的家庭,“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观念再次凸显其价值;另一些社区则组织多样化志愿者参与,包括大学生、全职母亲、随迁长者等,所有可用育儿力量被充分调动,以解决日常中的具体需求。
社区主导的“共享家长”可谓当前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务实选择。长期以来,“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时间错位”是双职工家庭的普遍困扰,若遇老人健康问题或突发状况,这段空档期更难协调。此前有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限制老人接送,进一步加重了家长的压力。

家长骑电动自行车接孩子放学(图源:新华社)
尽管2025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规范课后服务,要求学校安排与下班时间衔接,但现实中能否提供全程、优质的服务仍存疑问。
育儿对家庭而言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投入,涉及时间、精力、知识等多方面。当家庭资源不足时,“共享家长”模式将分散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层面进行优化配置。
共享不仅限于时间,还涵盖家长的技能、经验与个性特质。参与者也能获益,如全职母亲可提升就业能力,退休长者重拾社会价值,实现“老有所乐”。

共享家长带领孩子参与户外互动(图源:央广网)
系统化解决接娃难题或可从这种灵活互助机制入手。通过合作共担,既能降低育儿成本,又能增强社区纽带,弘扬互助风尚。
当然,接送孩子工作复杂。为确保“共享家长”模式可持续,需建立支持体系:明确安全责任、完善社区服务、设置纠纷调解机制,为互助行为提供保障,促进其稳定发展。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